◎郑文泉 我们在前两期介说"论典"("sastera")和"经典"("sutera")二词时,一再以藏传佛教重"论典"和汉传佛教重"经典"的差别为背景,为的是凸显马来语"sastera"一词有"论典"而"sutera"无"经典"的含意的历史意义。 这意味着古代马来语世界的"论典"(而非"经典")文化可能是相对发达的。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古代马来语的"sutera"不但没有"经典"的意思,也没有"经典"的说主佛陀(Buddha)这个词;与此相反,古代马来语的"sastera"不但指"论典",连专研这些论典的"智者"或"班悉达"(pendeta)到今天都还是一个日用词。 当然,由于马来语指的是印度教"论典",所以这个"班悉达"指的也是印度教意义的"智者"。按今日Kamus Dewan的解说,"班悉达"有三个含意,一指学问广博的人,即"智者";二指印度教的学问家;三指古代故事所指的苦行者。这三个含意并非彼此不相干,它的核心含意是第二个,其它两个不过是对这个"印度教的学问家"的进一步补充,即这是?学问广博?的学问家,也是将学问付诸修炼的"苦行者"。 马来语的这种含意与梵语的原来意思并不相差太远。它的"pendeta"源自梵语的"pandita",是指"有学问的;聪明的;有教养的"的形容词,也进一步作"学者,有学问或聪慧的人"的名词用途。古代汉译佛典对这两层含意的"班悉达"并不陌生,对后一种的常见翻译就有"智人、智者、有智、有智者、智慧者、明智者"乃至"圣者、有德"等。 可见,马来语的"班悉达"一词相当忠实地把梵语原意保存下来。不唯如此,它在历史上应该还有过相当发达的"班悉达"集团与文化。 我们知道,"班悉达"在日渐伊斯兰化的今日马来社会已少用。但是,在八十年代以前,这个词却是用来专指知识巨撆或学问大师,如备受尊崇的马来语文和文化学者Zainal Abidin bin Ahmad(1895-1973,简称Za'ba),人们迄今仍以"班悉达"之名追念他。 由此反溯,"班悉达"在历史上不但指"印度教的学问家",而且必然是"学问广博"意义的"学问家",否则不会有今天这么正面的用法。话说回来,"班悉达"说不定就是当年把印度两大"论典"即《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改写成今日所见马来语简本《般度五子传》(Hikayat Pandawa Lima)、《吉祥罗摩传》(Hikayat Seri Rama)的人。 如果说"学者"在西方化的今天被称作"intelektual",在伊斯兰化的时代叫作"ulama",那么在印度教化的时代当然是"pendeta"了。 真是一代有一代学者之胜。 《普门》第131期(2010年12月),页44。 "马来梵语"专栏(第廿二篇) 萨迦1932年(兼公元2010年)10月05日于 甲 洞 行 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