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PRESS

讓恩情延續 ‧ 受與施 ‧ 官有緣繫結感恩鏈

官有緣的一生,和感恩緊緊相繫。

60 年前,政府獎學金直接助他完成深造心願,間接助他攀上事業高峰。 30 年前,他成功創辦 3 間掛牌上市公司,成為家財萬貫的富裕商人。 30 年來,他因感恩而先後捐出 100 萬令吉,資助逾 60 名窮學生完成大學學 2009 年,因父親自殺身亡而無錢升學的兄弟陳運澤和陳運勝,以及印裔女生恭姬娜,在獲得他的資助下成功入讀拉曼大學金融會計系。為報答官有緣的恩典,他們決定在踏出校門後,以資助窮學生繼續學業的方式,回饋社會。官有緣因感恩而助人,助人者又因感恩而繼續助人,因此,官有緣促成的,是一道堅韌有力的感恩鏈。

在一家 14 口的貧困家庭中成長的官有緣,自小眼見父親日捱夜捱辛勤工作,只為賺錢養活一家大小,心裡早就有數,就算成績再好,他將來或許會因沒錢而上不了大學,永遠無法出人頭地。

想到這裡,他更加勤奮讀書,凡事往正面想,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成功申請到政府獎學金到本地大學深造。因著知識創造財富,短短數年他陸續創辦了 3 間掛牌上市公司,成了一名家財萬貫的成功商人。

對官有緣而言,如果當初沒有獎學金,就不會有今日的成就,因此,他決定效仿前人,把財富回饋社會和教育界。過去 30 年來,他已樂捐 100 萬令吉資助超過 60 名貧困學生完成大學學業,明年他還會捐出 500 萬令吉供金寶拉曼大學設立為期 5 年的教育基金,估計讓逾 250 名清寒子弟受惠。

父親力擔一家 12 口

現年 76 歲的官有緣是一名退休特許土木工程師,身家豐厚的他一直以來都深明 "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道理,因此決定加入熱心公益的行列,捐錢助人。

他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說,他出自貧窮家庭,所以非常瞭解沒錢就沒書讀的苦況。 "40 年代, 父親在吉隆坡開棺木店,在我 11 歲那年,日軍入侵馬來亞,我們全家過苦日子,母親因為這樣捱出病來,最後逝世,留下 8 名孩子由父親照料。"

官有緣披露,父親過後再娶,並再生下 4 名孩子。一家 12 口從此就只靠父親一人賺取微薄的收入養活全家人。

" 小時候我就住在棺木店的樓上,因為 ' 人口龐大 ' ,家裡很窮,即使讀書成績好,我都不敢奢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升讀大學。"

話雖如此,官有緣並未因此自暴自棄,中學畢業後,他積極向政府爭取獎學金,最終在 20 歲那年申請成功,得以在本地大學攻讀土木工程系。

學有所成後,他為政府公司工作了 5 年,之後籌足資金和同學合資,在怡保開設一家工程顧問公司,並先後創辦 IJM Corporation Bhd 、 Gamuda Bhd 及 Mudajaya Group Bhd 這 3 家掛牌上市的建築公司。

官有緣認為,如果學生因為經濟問題而放棄讀書的機會,真的很可惜。因此,他在 30 年前生意上了軌道後,便開始留意身邊是否有親戚和朋友的孩子需要他資助升學。

" 有知識才有 ' 錢途 ' ,將來才能為家庭解決經濟問題。"

無條件助人

俗話說 " 施恩莫望報",官有緣出錢幫助窮學生一圓讀書夢,卻從不奢望受惠學生畢業後回報他,也沒有冀望學生對他說一句 " 感謝你"。他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學生能承傳 " 窮學生助窮學生"的精神,將來有一番成就後,也來做好事,幫助其他清寒子弟完成學業。

過去有逾 60 名貧困生在官有緣的資助下讀完大學,其中十多名學生事業穩定,可是當中沒有一人聯絡過他們的 " 恩公"。

記者問他付出這樣多,沒有得到回報不會感到失望嗎?官有緣馬上搖頭說: " 我幫別人從來沒有想過要回報,我也不會對沒有回報的學生感到失望。"

他說,他贊助窮學生讀大學並沒有附帶任何條件, " 我只是要學生答應我,將來出來社會工作後,若經濟狀況允許,要像我一樣資助其他窮學生讀書。我相信他們做得到。"

把家產全捐出去

反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官有緣打算在有生之年,把所有家產捐獻出去,幫助有需之士。他說,他已經為每個子女分配好財產,其他錢則 來做善事。

他坦承,初時看見花花綠綠的鈔票全倒出去助人,他一度感到內心掙扎,但自從贊助學生讀書後,讓他覺得人生充滿了意義,這是金錢所不能填滿的。

" 我早上一覺醒來,察覺自己還在人世,就知道上天又多給了我一天的時間,繼續做多一點善事。我相信自己會做慈善做到老死。"

官有緣育有 4 名孩子, 3 人在國外, 1 人在大馬,子女們各有成就,不需要他的金錢協助。他說,他有一名兒子擁有土木工程和特許會計師雙學位,目前在加拿大從事投資行業,由於兒子對大馬的政治形態感到失望,因此決定留在加拿大落地生根。

曾替窮人付醫費

只要身邊的人事物讓官有緣感同身受,他必毫不猶豫地出錢相助。 26 年前,他因高膽固醇而患上心血管疾病時,結識了數名心臟專科醫生,並從醫生口中得知,原來有許多貧窮的心臟病患根本無力支付昂貴的醫藥費,最後放棄了求醫,一時感觸良深,毅然幫病患付醫藥費。

" 我很明白有病沒錢醫的痛苦,更明白當事人的心情。"

另一方面,官有緣也幫助一對和他一樣,家有親人自殺身亡的東馬兄弟,讓他們在拉曼大學修讀金融會計系。

他說,他弟弟是一名牙醫,於 3 年前在金寶自殺身亡,剛好這對兄弟的父親也是在 3 年前跳樓身亡,他覺得兩兄弟的遭遇和他一樣,因而決定資助他們讀書。

500 萬助拉曼大學

官有緣只贊助家庭收入不超過 2000 令吉的窮學生讀書,他說,他會考慮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多於學業成就。 2 年前,他拿出 100 萬令吉充作獎學金,贊助 50 名窮學生攻讀大學,明年他打算再拿出 500 萬令吉在金寶拉曼大學設立獎學金基金,為期 5 年,每年提供 100 萬令吉供清寒子弟申請。

他披露,今年他只開放讓修讀金融會計系的學生申請獎學金,每名學生可獲得 2 萬令吉,這足以讓學生完成金融會計系的第一年基礎課程和第一個學期的學士課程,直到他們申請到高等教育貸款( PTPTN )後,才停止資助。

" 我比較鼓勵學生修讀金融會計系,因為這比較容易找工作,薪水也較高,以後可以擔起照顧家人的責任,並幫助有需要的人。"

受恩兄弟願續意願

來自砂拉越古晉的陳運澤( 21 歲)與 2 名弟弟原本來自一個快樂的家庭,父親是政府機構的稽查師,母親是小學教師,不過,自其父親 3 年前從聯邦直轄區納閩( Labuan )調派到布城工作後,就被診斷患上憂鬱症。一天,其父相信是憂鬱症發作,竟從工作地點的 11 樓躍下 ?? 陳運澤在大馬教育文憑考試( SPM )中考獲 10 科 A1 ,他曾向政府及國油申請獎學金攻讀機械工程,卻被拒絕,致使他必須轉往學費高昂的私人學院升學。

然而,隨著父親的離世,也斷了陳運澤的求學之路,令他頓時前路茫茫。所幸母親在報上看到官有緣提供獎學金的文章,趕緊聯絡後者幫忙,獲得官有緣答應。不過,前提是陳運澤必須到金寶拉曼大學攻讀金融會計系。

陳運澤受詢時說,他原本對會計課程毫無興趣,後來經過官有緣長達一週的勸說後,他開始心軟,並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讀書機會,加上有人肯出錢供他讀書,他最終答應轉系。

目前就讀金融會計系學士學位第一年的陳運澤,不時都會向官有緣匯報成績和近況,他披露,他會努力讀書考好成績,以回報官有緣。此外,他也要像官有緣一樣,將來幫助有窮學生完成學業。

除此,官有緣也資助陳運澤的弟弟陳運勝( 19 歲)在拉曼大學攻讀金融會計系。陳運勝和哥哥一樣,也考獲好成績,同時也獲得拉曼大學贊助一半的學費。

考好成績作回報

官有緣去到哪,幫到哪,他得悉經常替他理髮的印度老闆尼達基( 53 歲)因家境困難,無法讓次女深造後,主動推薦對方的女兒入讀拉曼大學金融會計系。

尼達基披露,官有緣光顧他的理髮店至少 5 年,對方經常關心他的家庭狀況,也問候他的家人。

" 我一家五口靠我一人剪頭髮養家,我哪有能力供孩子們讀書?官有緣知道我無法讓 19 歲次女恭姬娜讀大學後,主動幫我。"

他說,他相信在大馬很難再遇到像官有緣如此熱心助人的善心人。

另外,恭姬娜也說,為了答謝官有緣的協助,她時常出席官有緣舉辦的聚會,每次成績一出爐,必第一時間拿出成績讓官有緣過目。

" 我一定會好好努力讀書,回報官有緣,我也答應他,將來出來社會工作後,一定要幫回窮學生。"

常陪兩老吃飯

陳運澤、陳運勝兩兄弟及恭姬娜,都想請官有緣夫婦吃一頓豐富的晚餐,並贈送一枝刻上 " 感謝"兩個字的鋼筆答謝官有緣,雖然這並不是最好的報恩禮物,但他們相信官有緣夫婦一定很開心。

陳運澤與陳運勝指出,由於他們還是學生,所以暫時沒有能力請官有緣夫婦吃飯。

" 我們平時會去陪兩老聊天,每次去找他們,他們都請我們吃飯,讓我們很不好意思。"

目前尚在求學的恭姬娜原本準備聯同陳運澤和陳運勝兩兄弟一起存錢,然後再買鋼筆送給官有緣,不過,《光明日報》將在近日代他們 3 人贈送鋼筆給官有緣,幫助他們提早 " 報恩"。

 

現年 76 歲的官有緣很明白知足的道理,他不求錢財永遠留在身邊,所以他選擇把金錢擺放在教育工作上,以獎學金方式贊助貧窮學生攻讀大學。(圖:光明日報)

 

官有緣捐出 100 萬令吉贊助貧窮學生完成大學課程,有人認為他是傻子甚至是騙子,可是他從來都不會去理會別人的看法。(圖:光明日報)

官有緣夫婦深居簡出,平時的生活都很簡單,可是卻有一顆熱愛助人的心。(圖:光明日報)

陳運澤希望自己可以努力讀書和考好成績,以回報贊助他讀書的官有緣。(圖:光明日報)

陳運勝與哥哥陳運澤一樣考獲好成績,如今獲得拉曼大學贊助一半的學費。(圖:光明日報)

恭姬娜很感謝官有緣的幫助,希望她將來出來社會工作後,也可以像官有緣一樣協助其他有需要幫助的人。(圖: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副刊 ‧ 報導:何倩儀 ‧ 2009.10.23

Source: Guang Ming Daily, 23 Oct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