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硕士课程校外考委劳悦强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自6月23日起,在本校担任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学者。劳老师6月23日抵马,短暂休息后,即于晚上八时正在巴生佛光缘演讲《佛教经典中的女性》。
首先,由主持人黄文斌老师向出席者介绍劳老师,并透露劳老师的研究重点在儒家,但对佛教也有涉猎。经过简单的开场白后,就请劳老师主讲有关课题。正式进入主题前,劳老师先交代本身的两个信念:
(一)生命能发展,而且必然发展,发展就是变化。
(二)佛教有生命,佛教必然会发展,佛教必然会变化。
“佛教作为宗教的教理,它是有生命的,本身也是会变化的。”为了加强大家对“变化”的印象,劳老师向大家展示自古至今的佛像图,包括古印度时代佛陀修苦行的像,中国大陆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唐代的佛像、弥勒菩萨、乐山大佛(弥勒菩萨),以及印尼巴厘岛的佛像雕塑等。“佛像的形式与设计,在不同的空间、文化或场域里面是有变化的,说明了有生命的东西都会发展,而且必然会发展。”
把话题转回佛教经典,劳老师指出《大藏经》内容繁复,同样的课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佛教对女性的看法,也有以上情况。”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佛教经典对女性的看法是很负面的,而劳老师从多部早期佛教经典中整理出的女性形象,也都是负面的,包括:“女色如花瓶”(《受十善戒经》,后汉失译人名)、男身具七宝,女身有五漏(无着菩萨(300-370)造,义净法师翻译《金刚经纶》)、“女有三事不得成佛道”(西晋聂承远译《佛说超日明三昧经》)等等。
为何佛教经典中的女性竟然有那么多的障碍,而且不得成佛道?劳老师把话锋转到“真理与历史”之上,先跟大家说明佛经的多重性质(佛法、随机设教、虚构说理等),并再次强调佛经和佛教是有生命的,所以必然会有变化。
“有人读的经典才有生命。经义变化的原因,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印度。当时,人们的心理有些需要,但之前的佛教已经无法满足了,因此佛教内部需要有新的讲法。”劳老师举例,“大乘佛教‘弥勒菩萨’的观念,就是小乘佛教所没有的。”那么,为什么需要讲菩萨?“菩萨的观念是有生命的,所以直到今天,还要讲这个道理。刚刚讲的女性形象,也的确很难令人接受,但它的说法本身有特定的时代意义。”
从法上来讲,从理上来讲,佛教是要讲平等的,众生是平等的,不能有分别心。既然这样,为什么佛经里会有这些话?“佛陀本人在不同文化、不同时间中再生,而佛经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也是与时俱进的。”到了后期,佛教的妇女观已经有了三种说法:
(一)女人不能成佛,比《金刚经》更早期的《中阿含经》认为,女人罪恶深重不能成佛。
(二)转生男子成佛:罪恶深重的女人若要成佛,须累世修行,待罪恶消灭时就能转生男子,到此才能成佛。(《大宝积经·见实会龙女授记品》)
(三)女人直接成佛,男女平等:八岁龙女成佛《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
第三个说法的主角是八岁成佛的龙女与舍利弗。舍利弗当时质疑:“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五障缠身,云何能得无上佛道?”在这个场合上,龙女把身上的宝珠献给佛陀,在佛陀接受宝珠后,龙女说成佛速度可以比献珠的时间更快,随即变成男子,飞往南方无垢世界讲法。
“女人于今世就能成佛、八岁龙女成佛,乃发起大乘佛教运动后所提的说法。不过,释迦牟尼佛是从佛法的立场来讲男女是平等的,因此以上的说法并没有违背佛陀的说法。在大乘经典中有很多这类故事,《法华经》也不是唯一这么说的经典。”
劳老师补充,另外一部有相关说法的是《维摩诘所说经》。“这种女子可以成佛的情节,常常牵涉到舍利弗。这也是大乘经典所塑造出来的新的舍利弗的形象,因为历史里头的舍利弗并没有这种形象。”《维摩经》所讲的故事,主要是天女散花,很多花朵碰到菩萨,都掉到地上了,可是舍利弗身上却粘上了花朵,怎么弄都弄不掉,天女认为这是有分别心。菩萨没有分别心,所以碰到菩萨的身体就滑掉了。“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和对话,最后展示天女的智慧比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更高明,所以舍利弗也服了。”
劳老师继而以《金刚经》来做总结。“《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就是说,所有相也包括‘男相女相’。当你有智慧看见所有相非实相,那你在这个境界就能看见如来,就能成佛。佛教讲‘无我’”、‘众生平等’,男女自然也都能成佛了。”
问答环节时,出席者踊跃发问。劳老师先强调,“按照佛教的讲法,应该是男女平等、众生平等的。后来的说法,则是人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不过,研究佛教道理的时候,实际情境是很重要的,但这又很难重新建立,因为佛经的记载或《阿含经》很少交代佛陀讲道的背景。“如果只是偏重在佛经讲了什么,很容易会歪曲了原来的情况。它很复杂,第一个原因是内容很多,第二个是它有很多个说法。”
佛教最大的分水岭在大乘与小乘。“大乘开始有新的讲法出现,而且越来越系统。佛教哲学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讲大乘的。比如说龙树讲的‘空’,把它讲成一套论述,是大乘的说法。不过,大乘经讲的,都是虚构的情况,也通过这些故事来阐述女相是虚幻的。”
本次问答环节中也提到了大乘佛教的“伪经”。后出的佛经,都没有作者,不知道是谁记了下来。“在一定的时空里面,有一些支持佛教、想发扬佛教的人,造了这些经。它不一定是佛祖亲自说的道理,不过这些经在当时是流行的,至少在信佛的圈子中是流行的,也许可以相信或是由佛教徒所造,是佛门发展出来的。我们能肯定《金刚经》不是佛陀时代的作品,而佛经有演变,是一个事实。”
“当时人们不知道它是‘伪经’,而更重要的是,经典里所说的话,人心能接受。大乘经典的情况其实应该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不过它所讲的,并没有违背佛陀原本的说法,而且某些部分可能还有了更好的发展。比如说,‘菩萨’这个概念,就是这么被接受,被流传下去了。”回到讲座主题,在第二和第三种说法出现之后,就取代了第一种说法。“今天来讲佛法,应该不会有人去讲第一种,因为它进不了人心。”
黄文斌老师总结时讲了一句话:“学术与信仰有一段距离”,学术就交由学者来研究,信仰者亦可坚守本身的信念,根据教义继续修行,藉此勉励出席者。(陈慧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