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书写」系列讲座一:纪实书写――从"我"到"他者"的书写经验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主办、拉曼大学中文研究学会协办跨界书写系列讲座,并荣幸邀请到陈慧思与刘嘉美于201782日前来金宝校区主讲。

陈慧思曾任媒体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她说纪实写作与创作的最大分别性在于真实性。小说创作包含虚构成分,纪实写作重于客观。客观即确保报道并非个人立场,必须超乎党派,无牵涉到个人利益,尽可能接近真相实事求是。陈慧思分享她的经验时说道,记者不能让自己活在舒适圈,必须带有批判精神,从层层事件中挑出问题。追查真相的过程往往耗时且沉闷。「记者应服膺于真相,而非目的。」她认为在发问当事人与寻求回应时,应平衡情感与理性,才能更清楚地梳理真相背后的脉络。她说:「新闻工作者要有小说家的特质,呈现无法用是非黑白说明的话。」在理性的背后,记者其实背负着厚重情感,负责揭开世界的阴暗面、提出别人欲掩盖的事实。她以为书写的目的,就是为被压迫在政策下的人们发声。

  自由撰稿人刘嘉美分享了她的田野采访及书写经验,提及了缅甸罗兴亚难民潮事件、赵明福事件、砂拉越原住民反峇南水坝运动、香港雨伞运动等等。她注重探讨报导下的结构,即政策或其他问题如何导致苦难的出现与契机。刘嘉美提出了发人省思的一句话:「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书写还有什么意义?」她说,新闻的点击率并不完全代表影响力。书写的意义在于建立新闻事件与读者之间的关联,用文字让读者感同身受,而非了解新闻现象后却毫无动容。在大众对事件有基本认知的情况下,唯有书写「日常的那一刻」才能触动人心,让读者发自内心更宽容、或更关怀地对待事件的发生。她也表示,我们正处于「后真相」的时代。现今多数人没有耐心去探讨事件真相的复杂性,认为立场重于真相,意见重于事实。在未了解事情的根本缘由前,人们惯于依据自身的感觉与情感发表意见。因为对自己的理性分析有一定程度的信心,反而忽视了真相的存在与重要性。「后真相政治」也是「事实胜于雄辩」的相反,政治人物为了获取目标群众的支持与共鸣, 不再是为了瞒骗而说谎,此时「雄辩」反而胜于「事实」。

  讲座后的发问环节引起了不少学生的热烈发问。两位主讲人皆幽默轻松却不失清晰逻辑地回答问题,现场气氛热络。此次讲座的出席者共有8位老师,47位同学以及2位校外社区人士。(叶昱琳报道)

 


 

 

Last updated: 25 Jan 2018 by ICS © 2003 - 2024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Legal Statement | Terms of U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