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战后亚洲文学与文化传播」国际工作坊会议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于2018年4月28日假拉曼大学双溪龙校区KAG01演讲厅,举办了「战后亚洲文学与文化传播」国际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中华研究院中文系廖冰凌主任筹办。参与本次国际工作坊的教授有国立台湾大学台文所黄美娥教授、中国南京大学中文系刘俊教授、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蔡晓玲高级讲师、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国际战略推进机构垂水千惠教授、国立清华大学华文文学所陈惠龄教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林姵吟副教授、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廖冰凌副教授,与会的博士生有国立台湾大学台文所杨富闵同学和钟秩维同学。

 

大会邀请了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张晓威院长致开幕词,张晓威院长首先对各位国际教授及国际研究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也祝贺「战后亚洲文学与文化传播」国际工作坊及「国际研究生论文发表会」顺利开幕。

 

张晓威院长致开幕词

 

本次工作坊总共分为三个场次进行。第一场次主持人为廖冰凌副教授。论文发表教授为黄美娥教授、刘俊教授及蔡晓玲高级讲师。

 

论文发表教授合影

 

首先,黄美娥教授论文题目为:「古典诗歌、流亡者与战后香港「小台湾」—以《岭梅诗辑》为分析对象」。黄教授认为:「台湾仍有许多学者相继投入香港文学研究,姑且不论研究者目的,倘就目前研究趋向来看,大多研究偏向于新文学范畴、冷战美援文化事业、台港作家交流影响等方面,至于古典文学则付诸阙如」。鉴于此,黄教授从考掘台、港古典诗歌关系入手,以《岭梅诗辑》为分析对象,阐述了战后台、港古典诗歌关系,补充了现行研究之不足,拓展香港文学和台湾文学研究的版图。

 

黄美娥教授论文发表中

 

其次,刘俊教授发表了题为:「论《现代文学》对台湾文学的贡献和影响」的论文。刘教授对台湾大学外文系学生白先勇、欧阳子、王文兴、陈若曦等人于1960年3月5日创办的《现代文学》杂志中前51期的文章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现代文学》办刊宗旨为:「依靠冷静、睿智、开明和虚心,刊载好文章;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近代艺术学派和潮流,批评和思想;注重文学批评;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既尊重传统又超越传统」。刘教授认为:「《现代文学》基本上沿着其办刊宗旨前进,实现了创办者的追求,也对台湾文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刘俊教授论文发表中

 

再次,蔡晓玲高级讲师发表了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文学现象、文学传播模式、文学创作形态——以骆以军作品为例」。蔡老师认为:「二战的爆发催生了军事科技的发展,而军事科技的发展又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创新在于电脑、网际网络及数位科技的变革。电脑和网络的诞生对经济、政治、文化,及文学形态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蔡老师从中文网络文学起源谈起,并以骆以军网络作品为例,探讨了工业革命与文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蔡晓玲高级讲师论文发表中

 

第二场次主持人为黄美娥教授,论文发表教授为垂水千惠教授、陈惠龄教授、林姵吟副教授、廖冰凌副教授。

 

首先,垂水千惠教授发表了题为:「日本华裔作家的台湾/中国书写――以陈舜臣为中心」的论文。垂水千惠教授讲到:「日本外国籍居民中,中国、台湾人居首位,大概是因为日本出版市场之大环境因素,中国、台湾作家也大都以日文创作」。她同时也表示:「即使书写的语言是日语,但就内容来说并不代表没有适合被称为「华裔」作家的作家」。她以陈舜臣(1924~2015)为代表,探讨了陈舜臣的经历,及以陈舜臣成长时期的神户华侨史,并分析了《残丝曲》的主要书写策略,透析了陈舜臣向「中国」接近的轨迹,进而探讨了陈舜臣文学中日本华裔文学的可能性。

 

 

垂水千惠教授论文发表中

 

其次,陈惠龄教授发表了题为:「西方与亚洲、后殖民与在地、全球与区域的台湾文学研究视角-----从「季风亚洲 (Monsoon Asia)」概念谈起」的论文。陈教授认为:「战后亚洲内部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指东亚地区:日本、中国、港澳、韩国、台湾地区文学文化间的比较研究;然则若就地缘与移民关係而论,作为闽南、客籍移居地的东南亚华人地区,以及现今成为台湾新移民主力人口的印尼、越南、泰国等,更是紧密联系了台湾与东南亚的血脉关係」。陈教授以台湾清华大学提出亚洲季风带所形成的「地区体系」概念为起点,延伸探讨了「西方」与「亚洲」两个主流文化型构的对峙;后殖民文本与在地多元文化;区域本土与全球的对话等台湾文学问题,并兼及介绍了目前台湾学界「南向」学术研究的概况。

 

陈惠龄教授论文发表中

 

再次,林姵吟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双城记:1950年代台湾、香港的罗曼史:以王蓝、徐速为例」的论文。林姵吟副教授讲到:「1949年中国成立后,大批文人随国民政府迁台,或移居香港,并在当地的文坛大显身手,扮演重要角色。迄今发表的台湾、香港文学史对战后初期的书写大多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或相对精英的现代主义文学,通俗且广受读者喜爱的罗曼史相形之下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因此,林姵吟副教授以台湾作家王蓝的《蓝与黑》及香港作家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阳》为例,论证两部小说共同具备的通俗剧式想像在冷战背景下的意涵。林教授首先论述了两部小说中“战争加爱情”的叙述模式,然后将讨论延伸至由此两部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重申了通俗叙事在战后初期港台文学中的意义,并藉此探索了台湾与当时香港,甚至东南亚,在通俗文化上丰富且充满活力的连接。

 

林姵吟副教授论文发表中

 

再次,廖冰凌副教授发表了题为:「战后新马儿童形象的变迁:文学、教育与传播视域的观察」的论文。廖冰凌副教授讲述到:「自1920年代始,儿童文学在现实情境中的马华文学史上从未缺席,不受重视却是事实。五四新文化运动、日据时期、马来亚独立、新马分家,一路走来,马来西亚文坛先后涌现出不少儿童剧和书刊,但这些文艺活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气候影响而难以建立或维持「以幼者为本位」的文艺特质,马华儿童文学也一直未受到马华文坛重视」。同时廖冰凌副教授以时间为分界,分别阐述了20世纪20年代至今少儿读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最后,廖冰凌副教授表示,虽然近年来儿童读物种类不断增加,但儿童形象的构成视乎从来未摆脱政治力量的牵引,这也使研究者不得不从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入手,考察儿童文学当中隐含的政治话语。

 

廖冰凌副教授论文发表中

 

第三场次的论文发表则与中华研究院研究生学会举办的国际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衔接进行。国立台湾大学台文所杨富闵博士生和钟秩维博士生也受邀参加了国际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并发表了题为:「一九四九叙事及其「书信」政治:方法论·诠释架构与台湾文学史的观察」和「抒情的传统──战后台湾文学批评的比较视野」的论文。

 

最后,中华研究中心代理主任、研究生学会顾问老师陈中和老师为「战后亚洲文学与文化传播」国际工作坊及「国际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致闭幕词,宣告本次大会圆满结束。

 

陈中和老师为两会致闭幕词

 

廖冰凌主任对「战后亚洲文学与文化传播」工作坊及「国际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做了总结发言。

 

 

廖冰凌主任做两会的总结发言

 

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气氛热烈,教授学术思想深邃,聆听者聚精会神。各位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领域对「战后亚洲文学与文化」进行了讨论,各位教授的精彩演讲不但让在座听众增长了知识,也为各位听众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开阔了各位参与者的研究思路。本次学术工作坊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王争辉整理)

 

Last updated: 20 Jul 2018 by ICS © 2003 - 2024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Legal Statement | Terms of U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