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梅老师参加第三届"马来西亚历史会议"(Kongres Sejarah Malaysia III)

 

 

      马来西亚历史学会(Persatuan Sejarah Malaysia,简称PSM)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联合举办为期两天的第三届“马来西亚历史会议”。这项会议是在2018年8月28日至29日,于吉隆坡历史大厦(Wisma Sejarah)隆重举行。历史大会的开幕嘉宾是丹斯里莱士雅丁博士(Tan Sri Dato' Seri Utama Dr. Rais Yatim),出席此会议者尚有各大专院校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历史爱好者等。

 

「第三届《马来西亚历史会议》」开幕仪式(照片由PSM提供)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以大马历史展望国家的未来”(Sejarah Malaysia: Pasak Masa Harapan Negara),20余位学者的论文获选发表,我院中文系的陈爱梅老师也是论文发表者之一。

 

开幕嘉宾与论文发表者合照(照片由PSM提供)

 

      本次大会总共分两天进行,内容精彩。陈爱梅老师所发表的论文题目为〈二战前华人身份认同的变迁——以郑景贵和郑大平为例〉(Transition of Chinese Identity before World War Two: The Study of Chung Keng Kwee and Chung Thye Phin)。

 

陈爱梅老师以风趣的方式谈论研究成果(照片由PSM提供)

 

 

中文系研究生张敏楹也报名参与这项活动,她正与国大的历史博士生交流

 

      陈老师的这篇论文引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论述二战前的华人认同的转变。她在论文中以郑家两代人的生平事迹,探讨中国第一带代移民,与土生华人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教育与社交过活动上,也影响了他们的认同。在论文中,陈老师也谈及二战前的“马华”概念的形成。

 

      本土华人研究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力,可开拓的领域相当广阔。由于经费与资源的匮乏,每一步走来,都极其不易。不仅如此,研究人员往往也只局限在自身的语言当中,很难与其他族群进行交流及研讨,这种限制也导致了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会议结束后,数位马来学者都向陈老师的研究表示赞许,并期盼有更多的交流。陈老师则表示,她的马来文能力有待加强,希望未来能以马来文发表研究成果。

 

陈老师和同场次的主持人和发表者合影一

 

      陈老师的这次跨语言研究论坛发表,与马来西亚友族历史学家进行交流,交换研究成果与心得。中文系的华人历史研究,走出自身华人的框架之中,而这或许就是我们现今所要突破的困境。

 

(释觉宏报导)

Last updated: 11 Mar 2019 by ICS © 2003 - 2024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Legal Statement | Terms of U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