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斌师领队参与"朱子之路"(二):慎终追远

 

2017719日,“朱子之路”的营员们起得非常早。虽说是早上6时,但天已大亮,竟似马来西亚早晨10时的景象。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朱美珍女士、朱新杰先生及该会其他代表,早已在酒店大堂等候众人。今日的目的地--朱子墓,对“朱子之路”的营员们而言意义非凡;对朱子的后裔而言,更是神圣之地。

建阳黄坑九峰村距离武夷山景区有两个小时多的车程,是一个偏远、宁静的种稻小镇。隐藏在这个淳朴小镇之中的,是一个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墓。朱熹墓就静静地沉睡在小树林之间,就如长眠在此的朱熹与夫人刘氏,不容外界肆意打扰。爬上一级级的石阶,众人神情严肃,不敢也不愿亵渎先人。夏蝉鸣翅,似乎在缅怀已逝去的生命。令人动容的是,即便这位儒家圣贤早已驾鹤西归近千年,他的思想还是流传至今,造福社稷。站在朱熹墓前,众人不禁对这位圣贤肃然起敬。

朱子后裔们在朱熹墓前架起了临时的祭坛,祭坛上备有香炉、水果等,祭祖用品一应俱全。准备妥当后,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的朱土申会长便率领“朱子之路”的营员们一同行祭朱礼。联谊会的代表们与“朱子之路”的诸位老师轮流向朱熹进香、酹酒、献帛,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致上敬意。接着,由团长杨儒宾教授共读祝文,并与朱会长率领众人行三鞠躬礼后,一起诵读〈朱子家训〉。值得一提的是,学员们有机会以进香的方式向圣贤表达敬意,并以逆时针方向绕陵思贤祈福,以另一种形式亲近这位已故圣贤。礼毕,朱子后裔们将拿来祭祖的水果分发给众人品尝,香甜的果肉让人齿颊留香。祭祖仪式结束,众人沿着来时的石阶离开,却见右边有一个半亩方塘,是依照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而开辟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澈的水不会污浊,是因为它是流动的,正如求学问时要不断求知、求新,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停止探索知识。看着流水,众人又上了宝贵的一课。

在巴士上,国立台湾大学的史甄陶老师为学员们稍微说了说朱熹与蔡元定的故事。蔡元定是朱熹的门生,亦是挚友。朱熹欲创立寒泉精舍,蔡元定在选址及规划上均提供了意见;而朱熹在寒泉精舍替刚过世的母亲守墓期间,蔡元定不仅协助照顾朱熹,亦帮忙朱熹编订书目。在蔡元定的帮助下,朱熹在那段时期共编订了11部著作,包括《近思录》、《论语集注》、《论语或问》等。可以说,朱熹的学术造诣在那个时候达到顶峰,而朱子思想体系之完成,亦发生在这段时期。后来,朱熹陷入“庆元党禁”,其道学被指为“伪学”;而蔡元定亦受到牵连,被贬至道州。朱熹与学生们来到考亭赢州桥头为他饯行,大多数送行者为他感到悲伤。蔡元定却无伤感之情,临行前赋诗一首:“执手笑相别,毋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可知。”之后便毅然往道州上任,一年后病逝。说到这里,史老师想,或许理学的精神往往是在理学家们遇到挫折时才能展现出来,如蔡元定,即使被贬谪,也始终秉持着实践理学的精神。这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经历了一个小时多的车程,众人来到了位于建阳崇泰里(今莒口镇)后山天湖之阳寒泉坞的祝夫人墓。祝夫人是朱熹的母亲,由于朱熹年幼失怙,因此这位母亲在抚养朱熹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母子相依为命,因此祝夫人驾鹤西归后,朱熹与精通风水的门生暨好友蔡元定为母亲的墓地选址,并为她守孝近10年。为了给母亲守孝,朱熹在墓旁建了几间草房,并在守孝的这段期间在这里专注地钻研理学、授课。后来,慕名而来拜师求学的学子人数众多,朱熹便在寒泉坞边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所书院——“寒泉精舍”。

“朱子之路”众营员及朱子后裔们面向祝夫人墓进行祭祀仪式。在此仪式中,拉曼大学中文系的黄文斌老师负责诵读祝文。相比起早上祭祀朱子的仪式,祭祀祝夫人的仪式较为简单,主要是因为正午烈日高照,主办单位为众人的身体健康着想,决定一切仪式从简。无论如何,进香、酹酒、献帛、鞠躬等基本的致敬礼依然照常进行。仪式完成后,众人在旁边的树荫下聆听史甄陶老师讲解朱熹与吕祖谦编订《近思录》的过程。1175年,吕祖谦来到寒泉精舍拜访朱熹。两人一起研读周敦颐、张载、程颢及程颐的理学著作,发现四位理学家的思想“广大宏博,若无津涯”,使初学者无法把握理学的要义,因此决定择选四位理学家的622条语录编订成书,名为《近思录》,作为学习理学的“入门读物”。《近思录》共14卷,其中两人对卷首内容之意见有所分歧。该书卷首为“道体”,朱熹认为此卷的内容过于抽象,初学者不易理解,因此不适合放入卷首。然而吕祖谦认为,此篇能为初学者指明为学的方向。后来,“道体”篇还是被置于卷首。另外,两人的分歧还包括二程的一些艰涩语录是否收录其中、〈程氏易传〉是否应该收录其中等。无论如何,朱熹与吕祖谦最后还是共同完成了《近思录》,此书影响中、日、韩颇深。

在户外上了一堂课后,众人离开祝夫人墓。下午,众人抵达武夷山五夫里。一下巴士,众人被眼前的景色摄去了心魂——放眼望去,一大片莲花开在湖泊中,随风摇曳。纵然当时是烈日当空的下午三时多,众人也撑着阳伞,手中的手机或相机发出咔擦咔擦的声音。一大片的莲花池向众人宣示,五夫里是一个中国武夷山优质白莲的原产乡。与此同时,这里亦是朱熹故居的所在地。众人在当地导游的导览下参观了在五夫里的第一站——“紫阳楼”。

紫阳楼是朱子故居,是朱熹亡父的好友刘子羽为安顿朱熹母子而建筑的房屋。朱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至中年时光,而据闻著名的〈观书有感〉便是在这里写成。在历史的洪流中,紫阳楼屡经修建,并于民国时期被毁,只留下遗址;现在的紫阳楼于1998年底原样重建,并以展览馆的形式开放给旅客参观。楼内的家居摆设古色古香,让营员们宛如身在宋朝。值得一提的是,在参观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拉曼大学的陈慧倩同学代表马来西亚团,与其他两位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营员们接受中国一家媒体的采访。被问及参加“朱子之路”研习营的目的,陈同学坦言,自己的专业并不是朱子学,然而她十分好奇朱子理学与她所研究的佛学是否有能够贯通之处。

采访结束后,众人在紫阳楼逗留了一会儿,便往五夫古街出发。五夫古街里头有几处与朱熹有关的景点,包括兴贤书院、五夫社仓、朱子巷等。兴贤书院建于南宋时期,为纪念宋代学者胡宪而建。说起胡宪和朱熹的关系,《宋史》有载:“初,宪与刘勉之俱隐,后又与刘子翚、朱松交。松将没,属其子熹受学于宪与勉之、子翚。熹自谓从三君子游,而事籍溪先生为久。”换言之,朱熹向胡宪学习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胡宪是朱熹的恩师。兴贤书院的牌楼十分精致,上刻金龙、八仙过海,寓意学生能考取功名,并像八仙过海一样以自己卓越的能力跨越困难。牌楼右边是“礼门”,左边是“义路”,取名充满了儒家思想的气息。“礼门”上绘金钱豹的图案,寓意人要有抱负;而“义路”上绘梅花鹿的图案,寓意有德者必得其“禄”。牌楼上有三顶乌纱帽,分别为状元、榜眼及探花的乌纱帽,寓意学生们能够以优异成绩中举,为朝廷、为社稷贡献。兴贤书院的大厅则是一个展览厅,展示胡氏五贤的生平事迹以及一些文物。

 

五夫社仓则是朱熹首创并命名的民办社仓。1168年(南宋乾道四年),闽北建阳、崇安、浦城一带发生严重的饥荒。朱熹见此,便发放家中存粟,并上书建宁知府,请求发放官仓的粮食予饥民,灾情因此缓解。之后,朱熹认为应未雨绸缪,避免饥荒再次发生,因此提议在五夫里兴建社仓。朱熹的建议受到了官府的支持。五夫社仓建竣后,朱熹举荐五夫里中较有德望的乡亲们管理社仓,并制定了《仓规》。五夫社仓起了成效后,建宁府各地争相仿效,惠及人民。后来,五夫里的人民为了纪念朱熹的贡献,便称“五夫社仓”为“朱子社仓”。另一方面,朱子巷是朱熹迁居五夫里后,每每外出问学都会经过的小巷。后人为纪念他,遂将这条巷子称为“朱子巷”。朱子巷在以前全长300米,后因时代变迁,现只有138米长。巷子的路面铺满鹅卵石,十分漂亮。走在朱子巷中,颇有一种走入中国小农村的感觉。

 

五夫里为朱子故居之所在地,因此中国政府也在古街附近建了一个朱子雕像广场。高23.66米(约71尺)的朱熹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朱子雕像面向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以及籍溪水,背靠文公山,其宏伟使它成为了五夫里的新地标。广场上有一口水井,据说是在挖掘过程时掘到了活水源,因此便造了一口井,旁边置放一个小木勺,让游客们用井水洗脸、洗手等,讨个“吉利”。

至此,众人在五夫里的行程便结束了。在返回酒店的途中,笔者细细回味着一天的行程。朱熹虽不是在五夫里出生,却在这里成长,并在理学上大有造诣。学成当官后,他仍然竭力为社会奉献。五夫社仓的存在,便是一大铁证。走过五夫里的每一处,可见当时的五夫里居民们以朱熹为荣,以朱熹为傲。至于朱熹后裔们,更是认为朱熹是神圣且不可亵渎的。他们每年都会去祭拜这位先贤,并以自己作为朱熹的后裔感到骄傲。从另一意义上来说,这便是生命的永续罢!朱熹用毕生心血钻研理学,最后以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身份名垂千古。理学成就了朱熹,而朱熹亦成就了理学。身为一个学者,若能为自己研究的领域或学问无私奉献,即使只成就了那学问的千分之一,亦何其幸矣!谨以朱熹为鉴,共勉之。(游欣瑜撰)

 

 

 

 

 

 

Last updated: 23 Mar 2018 by ICS © 2003 - 2024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Legal Statement | Terms of U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