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历史与锡矿业"第一期工作坊报道

 

霹雳州金宝,是马来西亚两所高等学府——拉曼大学学院霹雳分院及拉曼大学总校区的所在地。两所高等学府在此坐镇,让“金宝”这个小镇的名字传遍全马。然而,除了“大专教育中心”这个标签,金宝其实还有更多特色值得我们去发掘。于1886年开埠的金宝,至今已有132年的悠久历史。作为马来西亚的其中一个百年老镇,它背后的故事与沧桑,更值得后人去缅怀、传承;另外,金宝的在地化特色,亦让此地的旅游业具有光明前景。为了让拉曼大学的学生深入了解金宝历史与其在地特色,以及这个小镇与锡矿业的悠久渊源,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与拉曼大学软技能开发部(金宝校区)决定联合主办“金宝历史与锡矿业”工作坊。

这个工作坊分为四期进行,其宗旨是希望每一位出席工作坊的同学,都能够重述金宝的历史;在往后迎接外地的朋友时,能尽一己之力向朋友介绍金宝之美。第一期工作坊,于201823日(星期六)拉开序幕。当天上午830分,在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主任暨工作坊导师黄文斌副教授的引领下,同学们先到金宝旧街场的小贩中心享用早餐。早餐时段后,黄老师以金宝美食为主题,开启了工作坊的课程。

金宝并不只有面包鸡和瓦煲鸡饭;在旧街场的小贩中心,三大民族的美食“齐聚一堂”,若要带外国的朋友们感受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风情,小贩中心的美食可谓是首选。在这里,马来族的美食如椰浆饭和马来糕点,华族美食如糯米饭和濑粉,以及印度族美食如印度煎饼等,琳琅满目,美食种类多得难以选择。另外,菜市场内三大民族共处一地售卖货品的景观,亦能体现马来西亚多元族群和平共处的特色。其中,马来人的摊档摆满了我们从未见过的蔬菜与香料。

“马来人售卖的货物,通常都是‘就地取材’。”黄文斌老师如此说道。

的确,马来摊多售卖取自大自然的植物、香料,如亚叁、木瓜叶、蕨菜(俗称巴菇菜)、芋头茎等,大多不含加工材料。蓦然发现,这些不起眼的植物,其实浑身是宝——木瓜叶汁被证实可以辅助治疗骨痛热症,巴菇菜与马来栈搭配炒出的菜肴,更是一道美味的“马来风光”佳肴。住在城市的人因为很少机会看到这些植物,便认为它们都一无是处;只有与它们最贴近的人,才懂得发掘他们的好处。

走出菜市场,我们走到了小贩中心旁的废矿湖边,听黄老师讲解金宝华人移民史。

“自1848年霹雳州发现锡矿后,华人移民就大批涌入霹雳州的拉律。他们开始要进入霹雳州其他地区,尤其是近打谷流域,得先从槟城及钵卫港乘船南下马六甲海峡,抵达安顺,再从安顺沿着近打河的支流,到处寻找或探勘锡矿地。往近打河北去的,便来到华都牙也、布先、甲板、拿乞、怡保等一带区域;向近打河南去的,便是打巴、美罗等地。”

黄文斌老师指着金宝的群山说道:“当时的华人先贤,以山作为航行的指标,顺着金宝河、瓜拉美棚河等抵达了陆地。”

接着,一行人走到了小贩中心对面的空地,该地现在已作为停车场。然而,早前这里有一排古老的店屋,名为“矮仔铺”。单层的“矮仔铺”原有四排,每排10间,相传建立之初被用作矿工宿舍,后来被用作商业店铺。随着时代变迁,其中三排“矮仔铺”已被拆除,而位于督公街(Jalan Tokong)、仅剩的最后一排“矮仔铺”,也于2012年被祝融吞噬,消失在火海中,只剩无数唏嘘与惋惜,仍残留在金宝老一辈居民的记忆中。

走过督公街,一行人乘车到车水马龙的务边街。务边街会馆林立,各籍贯群的会馆分布在金宝古庙左右。大伙儿随着黄老师的脚步,走入了梅江公会的会所,借用梅江公会上课。在参观公会的一些文物后,黄老师请研究梅江公会的游欣瑜同学,以幻灯片呈现向大家介绍梅江公会的会史。该会馆于二战前的历史资料已随着战火散佚,而二战后的资料,多从报章新闻、霹雳嘉应会馆会刊,以及嘉应会馆属会联合会会刊中获得。

 

紧接下来,黄文斌老师向同学们讲解华人移民社会与华人会馆历史关系。地缘性会馆早期的功能,是凝聚各别籍贯群华人移民的核心组织,协助刚抵达马来亚的同乡寻找工作,同时替无依无靠的同乡们提供联谊、福利及料理身后事。在英殖民时期,华侨无法获得政府提供的任何福利,因此当时的地缘性会馆作为福利机构的功能便显得十分重要。而今,随着年轻人对加入会馆一事显得兴致缺缺,一些会馆正面临会员锐减与领导层青黄不接的问题。

离开梅江公会,一行人前后在金宝俱乐部(Kampar Club)及法国采矿公司S.E.K.Société des Etains de Kinta)所留下的矿地,继续聆听黄老师解说金宝历史。话说在英殖民时期,金宝的欧籍人士与华侨分别成立俱乐部,而这些俱乐部一般上只供社会地位较高、身家较富裕的人士加入。由于金宝俱乐部只接受欧籍人士成为会员,因此华侨便成立“华商阁”,作为华侨间互相交流的场所。“华商阁”成立年份未详,但据说孙中山于1908年下南洋宣扬革命思想时,金宝的华侨绅商便是在“华商阁”接待他。无论如何,“华商阁”的历史,有待研究金宝华侨史的众学者继续发掘。

另一方面,占地500亩的S.E.K.矿地,据说是从嘉应州客家人先贤梁官增(生年不详-1935)手中买来,殊不知该地竟是“锡米仓”(即锡矿含量异常丰富的土地),S.E.K.在该矿地上开发了近一个世纪才将锡米开采完毕。这足以证明金宝是一个锡矿重镇,因此1985年国际锡价崩盘后金宝呈现经济萧条的情况,也在情理之中了。

午餐时段后,一行人来到了工作坊活动地点的最后一站——金宝二战战壕。昔日的战场,如今已被茂密的灌木林覆盖,连上山的小径亦无影无踪。有鉴于上山之困难,一行人只好在战壕对面的店铺五脚基下“上课”。拉曼大学硕士毕业生陈慧倩率先为大家讲解金宝战壕的历史与特色。占地10.5英亩的战壕有两个特别之处:其一,该战壕是全马保存得最完善的战壕;其二,该战壕是全马唯一一个英军战胜日军的战场。话说在19411230日,日军开始发动侵略行动,争取在元旦前攻占金宝,作为献给日本天皇的新年礼物。然而,英方的印度第11步兵师,成功抵抗日军的侵略,使日军被迫于194212日弃战,并改变战略。

陈慧倩同学讲解完毕,继由黄文斌老师进行补充说明。黄老师提及,有两批人士曾努力争取将金宝战壕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遗迹。第一批人士以已故军事历史学家蔡贵隆(1929-2014)为代表。作为经历英殖民时期的金宝居民,蔡贵隆指教科书对英军的刻画是勇猛的,然而英军在二战期间却节节败退,使蔡贵隆心中充满疑惑,也坚定了他想要研究二战期间金宝军事历史的志愿。他所著的《19411942年马来亚战役中英军一营之史》,受到了国际——尤其是英国的关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因此颁赐MBEMember of British Empire)头衔予他。第二批人士则是大马国防卫队锡克退伍军人协会。由于在金宝战壕浴血奋战的第11步兵师多数由印度的锡克人组成,因此他们想要将二战战壕的历史保存下来,以此纪念这些英勇的士兵们。

无论如何,金宝战壕的维护工作仍面临困难。由于该地段由21个不同的地主拥有,因此政府欲与地主们达成共识,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无法亲临战壕现场,虽为此次的工作坊留下了一点遗憾,但同学们皆认为,此次的工作坊均令他们对金宝的历史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可谓获益不浅。

艳阳高照,金宝静静地沉睡着,等待着更多的年轻人,去发掘它的美。(游欣瑜报道;大合照由软技能开发部提供)

 

 

 

 

Last updated: 28 Mar 2018 by ICS © 2003 - 2024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Legal Statement | Terms of U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