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四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东南亚华人研究的比较视野报道

从2012年开始,华社研究中心(华研)正式以“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作为学术范畴,举办了第一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双年会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如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已经成为华研两年一度的常设学术会议,不仅为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各国学者提供交流平台,也成功鼓励学人深耕马华学术领域。为了促进中马两国跨境研究合作,双年会首次于马来西亚境外举办,这将有助于建立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奠定更稳健的基础。

 

第四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是由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暨中国广州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成功于2018年6月8日(星期五)至11日(星期一)在广州新珠江大酒店圆满举行。这项意义深远的研讨会邀请及录取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及欧美各国学者与会,提交约40篇论文。两天的研讨会共有5个时间段分组进行讨论。每个时间段各别有2个场次的小组讨论,共计10个场次,分别有马来西亚华人与政治、东南亚华人、女性与性别研究、方言与族群、档案与史料研究、人物·经济研究、华文教育、宗教与文化、中国与东南亚和东南亚华人史之课题。拉曼大学中文系的助理教授陈爱梅和黄丽丽老师也在会议上发表论文(图一)。

 

图一:陈爱梅老师(左)与黄丽丽老师(右)合影

 

陈爱梅老师在“东南亚华人史”的场次提呈论文《二战前英属马来亚的社团注册:以霹雳、雪兰莪的宗亲会馆和慈善组织为例》(图二)。这篇论文以英殖民时期的官方档案为研究,梳理当时的华人团体,并探讨团体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她在注册的社团汇整资料中窥视雪州和霹雳州的宗亲会馆和慈善团体的比较关系,意图解读两者是否彼此消长抑或是共生共存。提问环节时,有人提出这类研究的意义何在?陈老师回答,这是为马来亚华人研究寻找史料的基础工作。

 

图二:陈爱梅老师在会议上发表论文。

 

黄丽丽老师提呈论文《马华文学的“潜在写作”——以金枝芒为研究个案》,当中借鉴当代中国文学“潜在写作”的课题探讨马华文坛未被发掘的“声音”作为研究范畴,尤其是针对马共时期作家内心真实感受的另一层次剖析。当中谈及金枝芒在参加抗英武装斗争的“地下写作”,基于当时的抗争情况及自身的定位而言,文学作品很难不包含政治色彩,但从另一角度来看,重新挖掘这些“被遮蔽”的声音, 除了作为了解马共历史的重要文献,甚至是改写马华文学史,尤其是左翼文学以及军旅文艺的一大契机。当潜在写作中优秀的作品重新纳入主流文坛或文学史范畴,或也将有助于马华典律的建构。

 

“女性与性别研究”的原主持人曾玲教授因故而无法第一天赶到现场,在范若兰教授的安排下,陈爱梅老师临时被安排主持这个场次的会议。(图三)

 

    

图三:陈爱梅老师主持“女性与性别研究”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一共分为十项专题讨论,“马来西亚华人与政治”的场次吸引了很多与会者出席。主持人何启良教授成功掌控论文发表人的时间,这使与会者有更多的发言时间。由于第十四届大选刚尘埃落定,与会者当中有不乏长年关注或参与政治和社会运动马来西亚人,所以年轻论文发表者的泛泛之谈就引起与会者的反弹。其中一位年轻的论文发表者说,净选盟之后,马来西亚华人才热衷参与社会运动。华社研究中心的陈松青,就以自身的经验提出反驳。(图四)

 

图四:陈松青先生(站立者)积极参与讨论,左一为黄丽丽老师,右二是陈爱梅老师

 

这场研讨会的主题演讲者是吴小安和班国瑞(Gregor Benton)教授。在会议结束前,主办单位安排了饶兆斌博士主讲当代的马中关系。这场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不仅给与会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各项议题的讨论也促进研究此领域的研究者得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互换心得之余也启发了大家对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思考,堪称是一趟成果丰硕的学术之行。(连慧茵报道)

Last updated: 12 Jul 2018 by ICS © 2003 - 2024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Legal Statement | Terms of U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