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主办,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现代文学组以及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研究生协会联办的“古典与现代的对话——华文文学国际论坛”于2019年3月2日在拉曼大学双溪龙校区KB104室举行。
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梅家玲教授前来进行专题演讲。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张晓威院长、中文系廖冰凌主任、中华研究院陈中和老师、潘筱蒨老师、黄文青老师、刘海莲老师等出席了此次会议。而参与此次论坛的嘉宾也包括了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的蔡瑜教授、康韵梅教授、高嘉谦副教授以及刘正忠副教授。
在研讨会开始之前,首先由中华研究院张晓威院长致辞,张院长对来自国立台湾大学的教授以及研究生表示诚挚的欢迎和问候,希望两校的友谊与合作得以长久,并赠送纪念品给梅家玲教授。
张晓威院长给梅家玲教授赠送纪念品
在场所有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之后,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由台大中文系主任梅家玲教授发表专题演讲《女娲补天:跨地域视野中的当代女娲“故”事及其衍生美学》。
主持人廖冰凌老师及主讲嘉宾梅家玲教授
梅教授以《故事新编》为例,认为化古说以为今用,既是古今对话,也是今人对传统文学的裂解、反思与新变。紧接着梅教授以鲁迅的短篇小说《补天》为例指出了其具有五点开创性意义,分别是「人的缘起」的美学化、「文学缘起」的过程化、人与人/文学关系的形象化、「补天」的修辞隐喻以及文学书写的自我指涉。后又引用多篇与女娲有关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来阐述跨地域视野中的女娲故事。梅教授精彩的演讲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受益匪浅,并从中了解到女娲补天的更深层次及其衍生美学。
第二场次的论坛由台大中文系高嘉谦副教授主持,发表的五位专家分别是台大的蔡瑜教授和康韵梅教授,以及本校的潘筱倩老师、黄文青老师和刘海莲老师。
主持人高嘉谦老师以及五位发表者
台大蔡瑜教授发表的论文题目是《古典诗的自然与格律》。蔡教授认为自然是客观的存在,是哲学思想的语词,而古典诗中的自然,最常对应到的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和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这具有很重要的时代意义。接下来蔡教授从空间性、时间性和想象的中介这三点来重构人在自然之中的状态,体现出古典诗中多元的自然风貌。最后蔡教授又阐述了古典诗的格律,认为一个个可拆解的字音透过极为灵活的构词造句活动,建构出汉语诗歌独特而多元的韵律美感。
蔡瑜教授现场发表
台大康韵梅教授发表的论文题目是《文本/思考/知识的有机丛聚演绎——试以研究经验略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议题的建构与开展》。康教授在文中分别为文本、思考和知识定义并选取相对应的例子来进行阐述。
康韵梅教授
本院潘筱蒨老师发表的论文题目是《“梅”、“春”、“花”与“禅”:禅诗的悟道诗学》。潘老师在文中通过对梅、春、花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三者与“禅”的悟道诗学模式。潘老师认为“花”与“禅”、“梅”与“禅”、“春”与“禅”悟道诗学形式的书写,构成了禅师悟道诗学的特征。而花、梅与春,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促使了禅师将其引入禅诗中,作为悟道的喻指。这三者同时亦与佛家悟道过程——迷至悟、寻至得相合。
潘筱倩老师
同是来自中华研究院的黄文青老师发表了《目观与心想——晋代玄游诗人的身体空间》。黄老师在文中指出晋代文人在玄游过程中对于山水世界的美的一再发现,成为中国艺术与诗歌美学的绝大贡献,并通过对比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和慧远的石门之游来看其抒情意义,以寻译出东晋以至刘宋之初玄游诗中自然空间意识的因变之迹。
黄文青老师
最后一位发表人是来自中华研究院的刘海莲老师,发表的论文题目是《让修辞注入词汇:钩“古”致“今”,以<三言>市井、情欲词汇为例》。刘老师指出词汇学与修辞学是语言学中独立的学科,论文选取了冯梦龙《三言》若干市井与情欲词汇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进行修辞学与词汇学之整合,以填补修辞与词汇跨科研究之空白。刘老师认为修辞、词汇和小学似乎是不相干的范畴,但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来看词汇的发展变化,某些词汇的产生源于修辞手法,说明修辞与词汇的研究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刘老师幽默诙谐的演讲让在场听众欢笑一堂,这欢声笑语将研讨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刘海莲老师
(整理汇报:任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