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亚的变迁与周边世界国际研讨会」活动报道

 

      由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和东亚的变迁与周边世界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12月7日早上8时30分在拉曼大学双溪龙校区的KB105讲堂成功举行。这场会议的协办单位是拉曼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以及马来西亚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

 

      讲座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前来参与,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的老师及研究生,还有来自其他院系的老师们也一起参与了这次的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出席者共邀请了16位学者发表相关论文,当中包括了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教授,陈伟教授,董欣洁教授,李文明教授,张跃斌教授以及孙泓教授;本地参与的学者也包括了本校中华研究院的黄文斌副院长、拉曼大学金宝校区中文系杜忠全主任、陈中和博士、拉曼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何英展主任、拉曼大学创意产业学院吴明珠博士,此外也有马来西亚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叶汉伦,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詹缘端主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祝家丰副教授,博特拉大学现代语言与传播学院的徐威雄博士以及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的白伟权博士也在研讨会上发表论文。

 

      在研讨会开始之前,中华研究院张晓威院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汪朝光所长分别致辞与交换纪念品,。

 

张晓威院长赠送纪念品给汪朝光所长

 

汪朝光所长赠送纪念品给张晓威院长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之后,研讨会第一场次的主题是迈向近代的中国与周边国家,主持人是中华研究院张晓威院长,发言的四位专家分别是汪朝光教授,陈伟教授,黄文斌副院長,以及中国社科院的董欣洁教授。

 

      首先发言的是汪朝光教授,汪教授的论文题目是《一战与中国外交:新研究和新观点》。汪教授认为一战期间的中国外交表现可圈可点,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且争取了对中国有利的结果,这与中国新一代职业外交家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也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国际主义的产物。

 

汪朝光教授现场发言

 

      第二位发言的是陈伟教授,陈教授的论文题目是《一战期间原敬的对华政策与“南北妥协论”》。談到日本大隈内阁和寺内内阁的对华政策,引发中国强烈反日浪潮,也加剧了中国南北之间的对立局面,导致中国南北统一愈加难以实现。第三位发言的是黄文斌副院長,黄教授的论文题目是《明末清初的马六甲与中国闽南移民的关系》。黄教授指出15世纪时马六甲曾是一个国际商港,为东西方航海必经之地。《明史》记载了明朝初期马六甲王前往中国朝贡的事迹、郑和下西洋在马六甲停靠补给及保护马六甲不受暹罗欺负的情况等。至明朝中叶后,尤其是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之后,就很少见到中国历史文献对马六甲的记载。

 

黄文斌教授现场发言

 

      第四位发言的是董欣洁教授,董教授的论文题目是《全球史学史视野中的“明清之际耶稣会会士来华”》。董教授指出全球史学史是一个具有明确空间界定的术语,它是指全球范围内的史学史演变。耶稣会会士来华时,也把欧洲人在数学和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介绍给了亚洲人,所以耶稣会会士来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董欣洁教授现场发言

 

      第二场次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周边国家的历史,主持人是拉曼大学的林水檺教授,发言的四位专家分别是中国社科院的李文明教授,博特拉大学的徐威雄博士,新纪元大学学院的白伟权博士,以及马来西亚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的叶汉伦所长。

 

      李教授的论文题目是《中译近代科学词汇对日本的影响——以李善兰译〈代微积拾级〉、〈植物学〉为中心》。李教授认为日本原本有传统词“点窜”用来表示代数的概念,后来都统一为“代数”。近代的标准科学术语是“创造”与“扬弃”中逐渐形成的。中国、日本的近代学者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第二位发言的是徐威雄博士,徐博士的论文题目是《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集贤图书馆所藏文献简述》。徐博士指出“集贤图书馆”三十年来已经累积了大量的华人研究相关文献与资料,典藏了不少珍贵的本地史料,涵盖文史教政经等各领域。徐博士主要讲解了集贤图书馆典藏的特色,集贤图书馆的几个特藏,以及电子图书馆计划的开展这三个方面。白伟权博士的论文题目是《战前马来亚新山华人社会的多重认同与族群边界(1861—1942)》。他从“多重认同”和“族群边界”的角度出发,以新山锦裕亭义山墓碑上所标示的祖籍地名为指标,分析华人对于不同行政层级祖籍地名的使用情形,检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新山华人祖籍地空间意识的动态变化。叶汉伦所長的论文题目是《我方的历史:马来西亚华人的日记、自传和回忆录》。叶所長指出胡适生平提倡传记文学,时时劝告和催促朋友写自传。他不仅敦促提倡,还亲自动手落实。八十年来,中国传记文学当然已日益盛行。胡适的这份提倡在马来西亚也同样得到落实。此外,叶所長还指出了日记、自传和回忆录的微妙差别。

 

叶汉伦所長现场发言

 

与会人员向各个学者提问

 

      第三场次的研讨主题为《当代东亚国家的发展之路》,主持人为董欣洁教授,四位发表论文的学者依次为张跃斌教授、祝家丰副教授、杜忠全主任以及陈中和博士。

 

      张跃斌教授的论文题目为《半藤一利的昭和史叙事评析》,该论文谈到半藤一利实为日本的著名作家,并非科班的专业历史研究者,但其作品却对日本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祝家丰副教授所探讨的题目为《种族政治和政治博弈下的马来西亚民族关系和华人处境,1957-2013》,他总结出了,马来西亚脆弱的族群关系实际上是受到政客的操控,才会演变成今天紧张的族群对立关系。杜忠全主任則報告題為《从广州到东南亚:融熙法师的生命历程》的論文,该论文探讨的是早期马来西亚汉传佛教为数不多的学问僧之一的融熙法师,从中国到马来西亚进行佛学活动的生命历程。陈中和博士在研讨会上所探讨的题目,也与祝家丰教授所探讨的课题有些许的关联,其题目为《从马来西亚开国领袖东姑阿都拉曼的观点看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该论文所探讨的焦点则是以马来西亚国父东姑阿都拉曼与之相关的文件如回忆录、演讲稿等内容,来了解东姑阿都拉曼对华人族群的印象,并从中了解他们如何利用这些描述来建构马来族群主义,同时希望能从中汲取族群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经验。

 

      本次国际研讨会最后一个场次主题为《当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新方向》,主持人为张跃斌教授,四位参与的学者分别是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詹缘端主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孙泓教授,拉曼大学创意产业学院的吴明珠博士及国际研究中心的何英展主任。

 

      首先詹缘端主任分享其研究主题《当代中国的崛起与中美竞争格局的形成——一个中国史的观点》,詹缘端主任是从中国史的宏观角度,综合说明从历史中国到现代中国崛起的历史动因,并针对中国与美国的国际关系与为来的影响,探讨改革开放40年的新中国在世界政治版图上所处的战略位置。孙泓教授所提呈的主题为《东亚区域体系历史演变中的日本》,该篇论文是以日本在东亚朝贡册封体系、东亚殖民体系还有东亚经济文化圈的几个阶段,来探讨日本日本独特的历史地位。吴明珠博士則以《马来西亚中国经贸关系的新定位》作为其本次研讨会的论文,该文主要是以重新检视马中经贸关系为基础,借此为马来西亚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寻找一个新的定位。作為本次研讨会中最后一位发表的学者,何英展主任是以《特殊关系之概念: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双边关系》为探讨的主题,它主要是探讨马来西亚与印尼之间特殊关系的本质,以了解马印两个是如何从当初的马印对抗,携手走向合作的关系。

 

      在闭幕仪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教授提及,中国社科院希望举办类似的国际研讨会,让更多的学者们前来北京出席,未来社科院也会打算出版相关的论文集。第二位致闭幕词的嘉宾为大会的筹委会主席,中华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组组长陈中和博士,陈博士首先感谢各位参与协助的工委们,以及抽空出席的专家学者们,此外也感谢中国社科院对此次的研讨会在经费上给与支持,希望下次亦能举办类似的研讨会,以鼓励更多的学术交流。最后一位致闭幕词的嘉宾为中华研究中心黄文斌主任,黄主任表示,此次的研讨会仰赖于幕后工作者的积极协助,还有各个学者热烈参与,使到与会者们能在这次的研讨会收获满满。总体而言,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气氛浓厚,与会者们所请教的问题深邃有力,参与者聆听专注,提升大家对各个领域的认识,也为有兴趣的参与者们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翁敦铭、壬婕整理报道

陈中和修订

Last updated: 21 Mar 2019 by ICS © 2003 - 2024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Legal Statement | Terms of Usage